印氏宗族网
 
理 事 会
新闻发表
统派合谱
族训章程
印氏论坛
族长寄语
祠堂竣工
字辈派歌
祠堂庆典
丹江宗亲
江西宗亲
河北宗亲
利川宗亲
湖南宗亲
陕西宗亲
云南宗亲
重庆宗亲
河南宗亲
贵州宗亲
安微宗亲
四川宗亲
江苏宗亲
广西宗亲
恩 本 堂
东北印氏
印氏名人
名人亊迹
迁沔派序
祠堂续谱
祠堂奠基
祠堂封顶
祖坟乔迁
清明会议
清明祭祖
族人亲情
寻根问祖
趣味故事
喜庆联欢
印氏家族网
印小天的博客
联系我们
后台管理

族长: 印家绿先生向您介绍以下新闻:
印氏合派势在必行
印氏族谱续撰寻亲启示
印氏宗族网主编回复石家庄市铁道大学印志刚
天下印姓一家亲------三地姓印相聚广州
聂荣臻司令员与黑水坪印氏家族
鄂、赣两省印氏宗族(冯翊堂)领导层仙桃会晤
湖北江西印氏宗亲心连心
湖南印氏族长率团参加湖北印氏宗祠庆典
湖北印氏宗祠陈场印氏宗亲代表团留影
湖北印氏宗祠丹江口市印氏宗亲代表团留影
河北印氏家谱及编委会全体委员合影
湖北印氏宗祠落成庆典大会
湖南印氏宗祠竣工落成
更多链接...
  您当前位置 -> 江苏宗亲  

  延令(江苏泰兴)城东印氏族谱考


一、姓氏起源
  印姓源流纯正,出自姬姓,以祖字为氏。西周末年(公元前827年),周宣王(姬静)即位,宣王励精图治,立志中兴,从家族中选拔能助其中兴的人才,看中了同父异母的少弟姬友,把姬友封到王畿之地陕西咸林(陕西华县东),为郑伯(三等诸候国),史称郑恒公。至周幽王无道,未能中兴,郑武公东迁,至虢邻之间(即今新郑附近),建立新的郑国,开辟郑国400多年基业。至郑穆公(郑国第九位国君),生子13人,其中一个儿子(12子)姬睔(Gǔn 音滚),(注:也有称为“睴”,也有称为“舒”,延令东印氏族谱为“舒”),字子印。子印生公孙黑肱,黑肱生段,段以祖父之字为氏,古称印段(按周朝制度,诸候国国君之子称公子,孙子称公孙,曾孙以后无法再依次类推)。    
  印段,即姬姓,印氏,名段,字子石,为郑大夫。其后人世代沿袭为印姓。印姓最早的先祖是黄帝。
二、得姓始祖
  印段,字子石,从文献上追宗索源,可知头一个以印为姓的人,是2600年以前的郑国大夫,七穆之一,家谱称其“迹尤显于春秋”,“入则光辅国家,出则增辉坛坫,内靖外服,使新郑安如磐石,克享百余年之久者”。这位我国印氏家族的始祖,也是名登《左氏春秋》的古代贤人。郑伯宴请晋国赵孟,印段为他赋《蟋蟀》,“文雅风流”,赵孟很高兴,称他为“保家之士”。延令东印氏堂号即为“保家堂”。郑国当时的位置——新郑,是在现在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的一大片地方。自郑穆公之后的242年中,有战争90多次,其中被伐42次,出兵伐别国31次,并灭掉许国。在紧急关头被其他诸候国所救11次,出兵救别国有2次,长年争战,使郑国日趋衰落,繻公23年(公元前376年)被韩国所灭。印姓乃郑国公族,不可能不受战乱之苦,郑国被韩国兼并之后,郑幽公之子公子鲁率部分宗室人员、军队、民众仓皇出走,印氏人员当然也应在仓皇出走之列。
  印段,生子印癸(应为后人),字子柳,出仕“冯翊郡(今陕西省大荔县),恪守官常,不失民望,明德达人”。进入印氏繁衍生息的最鼎盛时期,至汉唐人才辈出。故“冯翊”为印姓郡望,享1500年之久。
三、延令东印氏鼻祖
  印翰章:北宋人,名家之后。“著书立说,博古通今,校订唐诗,试体分韵,批点详明,注释简当,近世揣摩,诸家奉为‘典’”。应生活在冯翊,因“南渡之变”(公元1126--1127年)即靖康之难,弃官舍爵,携其弟翰文公等,潜逰出东,后逰至泗州(今江苏盱眙县境内),“慕其山清水秀”,为泗州牧。“即世其家於泗上”。至明万历年间(大约1591-1593),“因地陷之故”,泗州连续3年大水,鱼游城关,舟行树梢。(注:古泗州已于康熙19年(1680年),被黄河夺淮的狂涛淹没在洪泽湖底)。其后汝瑞公、汝器公、汝秀公、汝瑚公、汝琏公、汝珍公偕至延令。“爱其风俗淳朴”,“卜居于城之东南陈桥诸庄”。“聚族而处”。故延令东印氏与山东等地印氏为同宗苗裔。延令东祖先在泗州生活400多年,由泗州迁至延令东陈桥也有400多年历史。
  据谱(1951年谱)记载,现生活在泰兴印家院、古溪、珊瑚、广陵等地的印氏。偕为同宗同谱,均以翰章公、翰文公、汝瑞公等为鼻祖。
四、延令东印氏族谱
  家谱最早可追索至商代。西周时,朝廷专门设立了掌管家谱的宦员。让他们“定世系,辨昭穆”,“而家谱特盛,迄于李唐,犹相崇重”;特别是在东晋南朝时,家谱还被当做朝廷选官和社会婚嫁的重要依据,“官之所选,必由于薄关;家之婚姻,必由于谱系”。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科举制,家谱不再是选官的重要依据;五代时期家谱之学出现衰落迹象;宋朝朝廷不再专门设立家谱机构,只是鼓励民间修谱,从而引起修谱风气向民间转移,并形成我国编修家族谱的另一次高潮。明清时期,民间普遍撰修家谱,其中有些家族因人口丛多,族谱一修再修。清代皇帝不仅积极编修自身家谱,还号召民间纂修。如雍正皇帝在要求各地宣传的《圣谕广训》中,就提到各宗族要修族谱,以联疏远。由于官方的倡导,全国各地都重现修谱,进而发展到几乎“家家有谱”的程度。
  延令(江苏泰兴)东印氏族谱,修创于嘉庆22年(1817年)孟冬,由延令东印氏第十二世孙子山等主修,庠生苏筠、刘金掌作序。并定“修谱准绳”十条。第二次重修于道光15年(1835年)孟冬,第十三世孙明远等主修,廩生苏筠作序;每三次重修于咸丰5年(1855年)平月,十三世孙荣茂等主修,庠生钱澄川作序;第四次重修于同治己巳年(1869年)仲秋,十五世孙宏高等主修,未有序;第五次重修于光绪12年(1886年)菊月,十五世孙予桐等主修,十六世孙国学生达才作序;第六次重修于光绪29年(1903年)平月,十六世孙茂林等主修,附贡生黄玉冰作序;第七次重修于民国七年(1918年)小阳月,十六世孙茂林等主修,十八世孙克慎、克顺分别作序,并订下延令东印氏字辈:“仁、义、忠、信、恭、俭、廉、让”(后未实施);最后一次为1951年重修,十六世孙康安等主修。共八卷,木版刻印,共印十八本,有翰章、翰文公两支后裔分别保管,后经文化大革命等因素,散失较多,所剩无几。
 “印氏族中,力田稼穑者多,奋志诗书者少,明此继述大义(修谱),百中鲜一”,因此延令乐印氏修谱较晚,但后继有人,希通过修谱使后人学习了解自家发展史,学习先贤的品德及奋斗精神,供印姓子弟研讲读,激励其成才,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。
 【注:世系如下:黄帝→玄嚣→峤极→高辛→后稷→不窟→鞠陶→公刘→庆节→皇仆→差弗→毁俞→公非→高圉→亚圉→公叔祖类→古公父→公季→西伯昌(周文王)→武王发→成王诵→康王钊→昭王瑕→穆王满→共王医扈→懿王燮→夷王燮→厉王胡→共和行政→宣王静→姬友(郑桓公)】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印建堂  考证于2012年菊月
 
 

江苏省

江东印氏宗谱

 

 




版权所有:湖北印氏宗族网
主办单位办公地址:中国.湖北仙桃市
鄂ICP备09014625号



净化网络环境,遵守国家法律。空间服务商-诺凡科技wangzhan8.com技术支持-投诉建议